夏日炎炎,對於不少應屆會考生來說,安坐家中享受清涼的空調是渡過這漫長的假期最舒適不過的方法。當然,我們也不例外。找不到暑期工,又好像整日百無聊賴的,本以為就此虛渡這暑假,直至六月中旬,我們不約而同地接到由校方打來的電話,才使我們的暑假增添一份意義。電話是由我校的副校長打來的,她通知我們學校在「育苗利是顯愛心」籌款活動中成績卓越,而我們更幸運地被選派參加在廣州舉行的支票移交儀式及探訪山區學校,我們毫不猶豫便答應了,因為我們相信這絕對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驗與體會。
以往捐贈物資或金錢予慈善機構時,只本著樂善好施之道去幫助別人,哪會想過親身到受益地區去視察一番呢?正如我們在三月參與「育苗計畫」捐款運動時一樣,何曾想過自己能踏上偏遠的山區學校上看內地同學上課?可是,此行卻為我們締造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也為我們這個平凡的暑假添上絕不平凡的色彩。
有人說 :「以前,不少港人認為大陸無論在經濟、建設各樣都落後於香港。但現在,港人反要迎頭趕上,望能與內地看齊。」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探訪山區學校前,我們先在廣州參觀電化教育館-一個省政府轄下的部門,專責製作一些教育軟件如錄影帶、電腦光碟及錄音帶供省內學校選購。電教館內有些專為輔導老師們而設的電腦實習室、剪接室及錄影棚。他們更有一個部門負責發展學校聯網,雖然學校聯網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很多香港學校也有自己的網頁,但聯網製作的一絲不苟確實令我們恍然大悟,真正瞭解到內地早已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上,比起本港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電化館還安排當地老師示範中學英語、生物和小學常識科之軟件給各嘉賓觀賞。最令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說是英文軟件的示範,軟件不單有外籍老師把整篇文章閱讀一遍、教導文法和其他練習外,更有錄音功能和限時閱讀訓練,大大加強學生寫、讀、聽和說的能力,使學習英語更全面。難怪,國內的同學自學風氣盛行,自律性高。
除了教育館,我們還可親身到其中一所重點小學培正小學聽課及參觀。甫一進門我們便受到熱烈的歡迎,閘門兩旁的風紀隊不停地向我們敬禮,歡迎隊伍竟由閘口一直排到學校校舍去!我們大夥兒參觀了一群小四學生在電腦室上中文課的情況。在香港,一般以多媒體上課的科目多半是生物或地理等需要大量圖畫作解釋的科目,但以多媒體來學古詩,我們倒是第一次見。只要操控滑鼠,把箭咀指著詩句或詩人名稱,按一下,便能馬上得知詩句的含意和詩人的歷史,按按旁邊的圖畫,更可看到會移動的圖像。從小小的電腦螢幕學習古詩比黑板式教學生動有趣得多,這樣絕對能提高上課的與趣。
無可置疑,內地學生和本地學生有很大的分別,就以這節古詩課為例,我們看到每位內地同學都主動學習、勇於舉手發問,站著回答問題時,亦表現得落落大方,言語間流露著從容不迫的自信,懷著滿腔熱誠地為真理而學習,令我們深受感動。想起本港同學被動、怯懦的學習態度,真覺自愧不如。
內地教育的另一特點是標語。培正小學牆壁的上下周圍無不是標語,由叫人在樓梯守規矩的「小小腳丫,紅上藍下」到具勉勵性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到處都是,有趣非常。
是次旅程的目的是探訪「育苗計畫」支援的山區學校,在廣州參觀完近代中國教育較具規模的重點小學後,我們便轉往我們的目的地-山區學校去。
當人們擁有居所時,他們永不會體會到日曬雨淋的苦況;當人們豐衣足食時,他們永不會感受到飢寒交迫的淒慘;當我們這班香港學生能夠在設備完善的學校上課時,我們更不會想像到山區學童每天要在破舊不堪的危樓下上課的苦況。這次代表團的主要目的為探訪山區學校,在芸芸受支援的學校當中,負責人安排了我們到佛岡縣、從化市和鼎湖區的三所小學參觀。
首先,我們到佛岡縣湯塘鎮參觀大塘小學的新、舊校舍。我們這趟不僅是參觀,更是為大塘小學的新校舍作剪綵儀式。小學舊舍的外牆是由紅磚砌成的,大多已剝落內有三至五個「課室」,每個「課室」都只有兩三個氣窗和兩扇合不來的破爛木門。進入空置的課室,在昏暗中看見橫樑上掛著個破燈泡。再往上看,從瓦片的隙縫中隱約看到藍天,更看到小孩艱苦的學習環境。
接著參觀的貝水小學也好不了多少,其中一所學校的學生更因屋頂將要塌下而被迫在穀倉上學。穀倉是用磚頭蓋成的,密不透風,只有幾個小氣窗在上面。課室均由帆布間成,教員室如是,音樂室如是。咱們踏進穀倉裡比焗爐還要翳悶,不消三分鐘我們已經汗流浹背,真不敢想像可憐的山區兒童是如何忍受的!跟那裡相比,我們的學校簡直是天堂!
猶記得當地區長曾說過,幾十年前當他還在求學時,每天放學後一畝田才能讀書,以致深夜時分才可真正坐下溫習。他那勤奮和執著的學習態度真值得我們借鑑!
五年來,「育苗計畫」為廣東省帶來不少變更,新校舍和舊校相比,截然不同。看著那矗立在我們眼前的新教學大樓,那一磚一瓦均由「育苗計畫」所籌得的善款所建成,我們都感到一種莫名的喜悅。更感鼓舞的是,除了此計畫所捐贈的二十萬元外,當地政府也有撥錢出來興建各小學的新校,這正顯示出省政府對她的學童的關心。
是次旅程,我們不僅能親往偏遠地區學校考察,還意外地學懂了不少內地名詞:如「搞衛生」、「素質」等和一些少見的簡體字,實在獲益良多。在支票移交儀式當晚,我們在鎂光燈下把二百一十八萬元善款交到教育廳廳長手中,這不只是一張寫上善款數字的硬咭紙,這還包含每位捐贈者對廣東省教育的心血與支持。
旅程完畢後,我們不但帶走了領導所贈的荔枝,我們還帶走了「育苗計畫」的信念回港,繼續向校內同學宣揚此計畫。盼望「育苗計畫」能更上一層樓,再創新紀錄,兩地學生亦能如教育署羅范椒芬署長所說,互相交流切磋,為未來的教育努力。
最後,我們謹向是次代表團的各籌辦機構和團體致以萬二分的感謝。
瑪利曼中學學生代表
許穎妍 蒙悅伶
|